联系人:
柳经理
电话1:17709626999
电话2:17756515166
QQ:854855529
邮箱:854855529@qq.com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石涧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园
碳酸钙块状物在水泥生产中的掺合比例需根据目标强度和形态特性综合确定。块状碳酸钙(平均粒径3~5μm)的掺量对水泥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当掺量从0%增至2.0%时,3天和7天强度随掺量增加持续下降,而28天强度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1.0%掺量时达到峰值44.3MPa,较基准组提升5.0%。这一规律源于其填充效应与团聚现象的博弈:适量掺入可细化水泥孔隙结构,增强颗粒间咬合力;但过量会导致颗粒团聚,阻碍水化产物连接,进而降低后期强度。
对比其他形态碳酸钙,块状碳酸钙的掺量(1.0%)显著低于针状(1.5%)和棒状(0.5%~1.5%)。这种差异源于其较低的长径比(接近1),导致填充效率低于长径比3~10的棒状或3~5的针状碳酸钙。例如,棒状碳酸钙在0.5%掺量时28天强度提升4.38%,而块状需1.0%掺量才能实现5.0%增长,表明长径比更高的形态在低掺量下即可发挥微集料效应。
实际应用中,块状碳酸钙掺量通常控制在0.5%~1.5%范围。若需进一步提升水泥性能,可与其他形态碳酸钙复合使用:例如掺入1.0%块状碳酸钙强化早期强度,同时添加0.5%棒状碳酸钙优化孔隙结构,实现早期强度与耐久性的平衡。此外,掺量选择还需考虑生产成本,过量掺入虽可能提升强度,但会显著增加原料成本,需通过经济性分析确定比例。